快盈III

【科技日报】产学研创新体制取胜之本 ——“华中数控”现象探秘

发布日期:

2006-08-25 15:48

新闻来源:

华中数控

字体显示:

【大】 【中】 【小】

快盈III1994年,华中科技大学发起组建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不到12年的时间,华中数控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校办企业,发展壮大为民族数控系统产业排头兵,成为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具有样本意义的典范。

1958年,华中科技大学(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就开始致力于数控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1994年,为了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华中科技大学(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发起组建了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开始面向市场开发、生产数控产品。

刚从校园里走出来时,华中数控也曾因为“水土不服”而一度发展缓慢。然而,通过公司股份制改造,华中数控理顺了企业内部关系,通过创造产学研和谐共生的氛围,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建立了可年产5000套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国内最大的数控系统产业基地;“十五”期间累计培养硕士136人、博士10人、博士后4人,为企业、学校和社会培养数控技能人才10000多人;近3年来,依托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数控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近300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众多奖项,8项产品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

快盈III5年来,华中数控立足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和谐共生,不断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披荆斩棘,创造了数控产业界良性发展的一个奇迹,被中央媒体称作“华中数控现象”。

华中数控在教学、研究以及市场化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对我们有如下三点启示。

快盈III一、自主创新是实现民族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唯一出路。

几十年来,我国与国外数控巨头之间,在高档数控系统的差距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相关研究总跟在西方国家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而缺乏具有原创性的技术成果。
快盈III华中数控毅然抛弃西方数控强国普遍采用的“基于专用计算机”的研发思路,转而走“以通用工业微机为硬件平台,以Dos、Win鄄dows为开放式软件平台”的技术路线,实现了我国数控系统的“技术突围”,才逐渐摆脱了长久以来追随西方数控强国开展跟踪研究的尴尬。

快盈III二、产学研和谐共生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动力和保障。

华中数控的成功经验对当前高校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教学为科研、产业培养人才,构筑企业的人才、科研优势;科研为教学提供技术经验,同时确保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产业为教学、科研提供实践机会和经费,支持教学,拓展科研。而产学研和谐共生并最终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又为产学研协调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源泉,为市场开拓提供了可能———这样一个循环向上的体系,最终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绵延不绝的动力。

三、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和谐发展必须与国家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出巨大的创新力量。

回顾华中数控的发展史,就是其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和创新研究,将自身发展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快盈III2000年,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我国外经贸部两次向外国政府申请五坐标数控系统的进口许可,均未得到西方国家批准。不得已,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尹向东董事长向时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周济院士求助。在周济院士的推动下,双方开始合作开发配备华中数控系统的五坐标联动龙门铣床XK2136/3-5X。该装备研制成功后,国外某著名数控公司立即向该国政府提出,放松对中国进口五轴联动数控系统的限制。

在这次合作中,华中数控不仅帮助客户解决了问题,迫使国外同类数控系统大幅度降价;同时自身也赢得了用户的认可。这只是华中数控将自身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的一个经典案例。